第(2/3)页 也不知道汉王殿下是怎么想的,竟然让人在城中,宣读白话朝政谕令,更是将部分用白话奏请施政方略的奏章一并诵读,更是点名上奏之人的名字,赢得满城百姓赞许后,朝堂上顿时风向一变。 为官一方,谁不想自己的名声为百姓所知。 谁不想,自己的政治理论,被百姓所认同和拥护。 往日里,之乎者也的政策奏章,百姓看不懂。 更不知道,那些事关日常的国朝政策,究竟是谁提出来的。 显然可好,监国让人在满城可出宣读政策奏章,宣扬上奏之人。 百姓们能听得都懂了。 上奏政策的官员名字,也能被百姓记住了。 这可是在百姓面前刷名声的好机会。 于是,一时间朝堂上,支持白话奏章的官员越发的多了起来。 什么圣人言论,圣人文字? 有自己的官声重要? 之乎者也,云里雾里的,能让百姓知道自己名字? 一片通俗易懂,甚至夹带几句下泥巴人脏话的奏章,瞬间就能收获百姓拥戴。 原则是可以转变的。 底线是可以接着降低的。 唯有如此,官职才能上去。 除了东宫,首先采用白话奏章的某位官员,虽然实职没有升上去,但是文官散阶,却是实实在在的被提了两级。 肉眼可见的好处,名声的传播。 就算是再固执的官,也愿意试上一试。 而随着朝廷邸报上,也开始采用白话后,整个朝廷里,满目白话奏章。 负责监国的汉王殿下,为此高兴不已,有传闻,当晚在王府,连喝三壶佳酿。 然而,还没有人反应过来。 大明朝政奏章开始采用白话后,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就算有部分人看到了,但在利益面前,他们再次的选择了无视。 就如前朝。 就算是圣人世家,山东那一家子,好像在活命和利益面前,也是第一个俯首臣称的。 白话,短时间在朝堂上,取得了胜利。 然而,大明天下,并非只有朝堂。 自淮扬,乃至苏杭。 抵临应天的地方,汇聚了天下半数财富,也堆砌出了无数的名门望族。 有钱了,就要读书。 几代人读下来,便有了士林名声。 也便掌握了江湖话语。 朝中的事情,随时随地的传到江南各地。 他们在朝中的家人、好友、乡邻、同学,被大势压迫的不能发声。 涉及官场存留,不说话不反对算是最后的对抗了。 朝堂上,仍然需要有他们的人,作为代表,维护利益。 但是在朝堂外,他们这些地方望族,却已经开始不断的串联。 “斯文扫地!” “士林不齿!” “国朝有奸佞横行,荼毒朝堂,祸害我大明江山社稷!” 一座富丽堂皇的雅室之中,数位身着绫罗绸缎的老少男人,齐聚一堂。 其人脸上,皆有怒色。 “老少爷们!”有年轻,且负有功名在身的青年站起身:“朝廷这是自毁长城,是要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恶事。朝政严肃,断无用白话诠释的道理。” 有别家好友当即附和:“诸位叔伯,朝廷这两年动静很多,但终究都是为了大明,可如今这般激进莽撞,实为不妥。朝政不是儿戏,不是吹弹奏唱,如何能用白话奏对。” 两人的发声,俨然有代表江南年轻一代读书人的意思。 少年人总是藏不住话。 但在场年长些的人,却无不赞许点头,表示认同。 有人抬手,示意现场安静下来。 在场侍候的婢女们,则是默默的停了脚步,站在原地。 “朝廷里头多是附和,以强政打压反对之声。他们能压得住朝堂上的声音,但却没法将整个大明的声音都压下去!” “这大明天下,亿兆百姓的想法,他们不能不管,地方士林们的声音,他们不能不听。” “我等为大明江山社稷之稳固,岂能袖手旁观,眼看朝政混乱乎?” “要联系更多的世交好友,要让大伙一起出声。” “要让朝廷知道,他们现在做的事情,乃是足足的蠢事!” 此人不到五十,一身儒服,显得刚正不阿。 在江南士林清流中,素有贤名,门生旧故无数,隐隐有一方士林领袖的潜力。 这人一开口,在场的人纷纷陷入沉思。 这是要以士林舆论,来对抗朝廷大行白话的政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