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说完,杨士奇深深的看向御座下的汉王爷。 朱高煦接收到了杨士奇的眼神。 哼! 冷喝一声。 朱高煦已经站起身。 “来人,将他们赶出宫去!言道有风闻奏事之权,却不是让来他们攻讦同僚的!” 几名奏请弹劾徽州的言道官员,还没有反应过来。 就有殿外武士进来,叉着他们出了殿。 出了喊冤声传入殿内,余者皆是沉默。 朱高煦重新入座,看向朝堂:“待徽州府夏粮征收,核查完毕,按功论赏。” 监国一言,徽州府之事就此揭过。 武将班列前,武安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郑亨出班。 “启禀殿下,南疆军报,广西都指挥使鄂宏大,已于日前领兵抵达缅甸宣慰司。南疆诸宣慰司臣服,由交趾、云南各处,所建兵站已经搭建完毕。” 南疆军略,早在皇帝北巡前,就已经在朝堂上议了好几次。 此时,众人皆知,随着沿线兵站、哨站建立,大明对南疆诸宣慰司的掌控,将会空前增长。 这是大功! 朱高煦同样面露喜色。 然而,郑和却接着奏对:“诸军官兵初入南疆,军务繁杂,耗费巨多。交趾去年暴乱四起,镇压所耗巨大,广西、云南支援前线,无力多出。若要南疆稳定,朝廷需调拨钱粮支援,稳定军心,稳固南疆局势。” 这是军方在要钱。 朱高煦闻声,不由面露愁容。 自去年,朝廷用钱的地方就格外的多。 郑和下西洋,国库就空了一半。 今年皇帝北巡,意图自然是迁都北平,为了能尽快营造完毕,朝廷又划拨了好些钱粮往北平去。 如今夏粮还没到收获的时候,朝廷里却已经快要见底。 南疆这个时候要钱,他哪里拿得出前来。 将士在前线征战,如今又取得了这般大的战果,是不是也该有所封赏。 这都是要用钱的地方。 朱高煦长叹一声,一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这些日子里。 新任监国,不是只顾着和文官们闹矛盾,和江南士林过招。 朝廷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过问处理。 朝廷的财政,更是重中之重。 朱高煦想做事。 至少,不能比老大做的少。 但是,空空如也的国库,让他束手无策。 心向东宫的内阁大臣杨士奇,静静的看着陷入沉默的监国,他轻轻咳嗽一声。 在其后,文官班列前段,应声走出一声。 五十来岁,身着紫袍,戴六梁冠,正二品的部堂大员抱着笏板站与朝堂正中。 将来的三朝元老。 如今的户部尚书。 夏元吉是也! 户部,掌天下财政赋税,管国库出纳。 乃是国朝,自吏部以下,第二大部。 身为户部尚书的夏元吉,在朝堂上的地位,不言自明。 朱高煦看着夏元吉出班,眼底浮出一抹期待。 他希望这位掌握大明钱袋子的人,能够给出一个让他满意的回答。 夏元吉也不含蓄,直接开口:“臣有话要说,杨大人方才亦有声明,今年徽州府赋税数倍增长,可见地方财政潜力之大。 而徽州赋税增长,乃是自去岁皇太孙往徽州坐镇,推行善政所致。 臣以为,如今国库艰难之时,可请太孙入朝,出良策,以解国库之困。” 自永乐元年,入户部掌事,至永乐四年独掌户部,夏元吉的功劳不可谓不重。 皇帝几次北征,郑和数下西洋。 财政吃紧,若不是有夏元吉在,只怕大明朝早早的就已经破产了。 他很直白的开口谏言,朝廷要想有钱,得要找太孙朱瞻基。 人人皆知,这是有意让太孙掌权。 但是没人能说出反对的话来。 不说夏元吉,在大明经济上的地位。 就是如今徽州府那一条条的数据,皆是铁证。 无不证明,皇太孙有经济之才。 朱高煦的脸微微沉下,他刚刚在推行白话之政上,被自己那个大侄子坑了一次。现在要他去找朱瞻基,来解决国库空虚的事情,他只觉得脸上无光。 新晋掌礼部事的金纯,适时出班。 同样是抱着笏板,站在夏元吉身旁。 “殿下,徽州如今面貌一新,地方励精图治,财政增收,百姓富裕,皆因陛下信赖,太孙勤勉。 如今南疆正是大举用兵之时,眼看我大明将要尽收南疆设布政使司,朝廷断无拖后腿的道理。 朝廷无力支援,则前线将士寒心,士气大减。若前线懈怠,南疆三省正值兵力空虚之时,必会被南疆藩属乘虚而入,届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