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扬州战马-《天下第一逆贼》


    第(2/3)页

    朱瞻基哦了一声,心想着这两淮巡盐御史万高也是个有趣的人。

    他由应天出发,虽然是政令头天下,第二天就出发。

    但他来扬州的消息,总是会提前由锦衣卫,传到扬州来的。

    但没有想到,这个万高竟然还待在淮安巡视盐务。

    暂时将心中的好奇按下,朱瞻基再次发问:“那戴围人在何处?”

    叶英发没再开口,微微侧身回看邓永新。

    戴围是扬州卫指挥使,和他邓永新算是一伙的。

    邓永新恬着脸,堆着笑回禀:“回太孙,戴指挥使,昨日还在城中的。不过昨夜军中有军情,戴指挥使一早就带兵出城去了。”

    朱瞻基一挑眉,追问到:“扬州地界不宁?”

    邓永新苦笑了一声,点点头又摇摇头:“扬州太平,百姓勤恳。乃是刘家庄、白驹场、福安一带,有少许倭寇闹事……”

    这话说着,邓永新只觉得脸上无光。

    他是扬州知府,扬州沿海有倭寇闹事,会让他的政绩很不好看,他现在只希望,已经领兵出发的戴围,能够打出一个大胜,带着倭寇的脑袋回城报功。

    朱瞻基微微沉默着,虽然如今大明鼎盛,四海臣服。

    但总会有些人,时不时要做一回跳梁小丑。

    那座巴掌大的小岛上的贼人,更不用说,他们永远没有记性,如同一条饿极了的野狗一般。

    时不时,看准了机会,就要冲过来咬上一口。

    狗屎改不了吃屎的。

    尽管如今大明海防森严,那些倭寇却能化整为零,利用灵活性,四处寻找漏洞,抱着能咬一口就咬一口的心思,抢夺大明百姓钱粮。

    不过……

    如今扬州此地的倭寇。

    到底是真倭寇。

    还是?

    为何会偏偏,选在自己专办两淮盐务,为南疆大军募捐之际跑来生事。

    朱瞻基微微摇头,暂不对此事发声,他只是再次,默默的在叶英发、邓永新两人的脸上,仔细的看了一遍。

    无声轻笑。

    朱瞻基率先迈出步子。

    领着扬州府、都转盐运使司两个衙门的,邓永新、叶英发两人,赶忙带着人让出路来。

    等走到了台阶上,朱瞻基又停下了脚步。

    目光看向北边。

    那位花姑娘的画舫,已经停在了码头边。

    年轻的扬州士子们,热情再次高涨。

    甚至于,还有人自发的组成队伍,挡在了前面,好为花姑娘留出上岸入城的路来。

    呵呵。

    朱瞻基转身,看向露出不解的邓永新、叶英发等人,他像是想到了什么。

    轻声开口:“说来,我对扬州一直是带着些好奇的。你们都知道,去岁我去了一趟徽州府。那徽州歙县知县,倒也是个风雅之人,后院里养着个扬州去的小娘子。不过,大抵是他无福消受,最后倒是死在了女人肚皮上。”

    说完,朱瞻基也不管这些人,听完了这句话,心里在想着什么。

    罗向阳、朱秀、孙安三人,护着于谦,蛮横的从扬州地方官员中间跟了上来。

    在后面,三艘宝船上,有更多的幼军卫官兵,在张天的统帅下,列着整齐的队伍,从甲板走下。

    邓永新与叶英发对视一眼,一闪即过,各自揣起了手,带着人跟在已经走出去一截的皇太孙身后。

    ……

    入城。

    江都城,是做典型的江南城市。

    似乎是用尽了全部的力量,取直的主干道,走不了多远,还是要拐个弯。

    城中亭台楼阁,水榭潺潺。

    青砖绿瓦间,隐藏着淤积在这座城中的,是那百年财富。

    皇太孙初涉扬州。

    地方官府,自然是要安排接风宴的。

    扬州倒是与朱瞻基过往去过的地方不同,没有将他安排在扬州府衙里。

    而是到了一座名为和风阁的酒楼之中。

    和风阁临街而建,主楼五层。

    主楼后,连带一片占地极大的院落,院落后墙下,则是一条穿城而过的小河。

    河水清澈,两岸绿柳成荫。

    有老妪浣洗,老叟垂钓,顽童戏水。

    而在和风阁,临水的院墙旁,则是一座三层小楼。

    远比前面的主楼,建造的更加精致。

    用料极为讲究,装饰分外含蓄儒雅。

    只一眼,便能认得出,此楼造价不菲。

    入楼。

    便高挂一副倪泰宇的春山晴雨图。

    所作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满张惜墨如金。

    朱瞻基见此画,再看周围众人的敬仰,便知这画乃至倪瓒真迹无疑。

    他笑着开口:“倪先生,倒真是个抠搜的人。”

    这本就是玩笑话。

    世人皆知,倪瓒是个爱干净的人。

    也就是洁癖。

    不论生活,还是作画,都讲究干净。

    所作之画,往往也都是少有重笔浓墨,清爽自得。

    听着皇太孙的话,邓永新、叶英发等人,无不附和轻笑出声。

    “倒是这和风阁的东家运道好,前两年方才弄到了这幅画。也正是有了这幅倪瓒的话,才有了这座小楼。”

    开口解释的是邓永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