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弹劾太子党-《天下第一逆贼》


    第(1/3)页

    不过三五十里路。

    应天城与城外的皇庄,却是完全不同的氛围。

    最近,自从太子党的言论,流传开来后。

    朝廷里的官员们,不单单是往日里的走动少了,就连对政事的关注也少了些。

    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朝廷里的气氛不对劲。

    户部官仓里的两百万两银子,是起因,却不是最终的结果。

    已经有不少的官员,开始往汉王府去了。

    其意,不言自明。

    东宫还是闭门不接外客,好似外面流传着的所有事情,都与这里无关。

    汉王府。

    会客的雅庭里。

    汉王朱高煦,高坐其上。

    期间,除了作陪的赵王朱高燧之外,另有宗人府、五寺等朝中官员。

    品级都不甚高,但在以往却是难见。

    若是细细的看过去,甚至会神奇的发现,这其中竟然还有那些往日里,最看不惯汉王在军中阵前蛮横的翰林清流们。

    要是接着往下挖掘一番,就会得出一个答案。

    在场的这些所谓翰林清流们,不过是在前番朝堂上推行白话,反对声最大的那一批人。

    于是,场面就显得有些搞笑了起来。

    本来这些人,应当是与力推白话的汉王爷,有着不死不休的对立面的。

    但是现在,却都坐到了一起。

    若是真要解释起来。

    大抵……

    缘!

    妙不可言~

    如果是朱瞻基在场的话,必定会说出这么一句。

    不过是一群注定要被时代淘汰的腐朽者们的狂欢而已。

    ……

    朱瞻基正在上课。

    给日月堂的孩子们上课。

    地理-地缘政治。

    课堂,是皇庄这边最大的一间,满满当当大几十人。

    除了孩子们,还有朱墨、朱秀这些最早一批的日月堂少年。

    而在课堂的最后面,摆放着扫帚的位置,依旧是于谦和孔彦缙两人。

    这节课已经快要结束了。

    于谦对这节课的感受很深。

    去年,他跟着幼军卫,跟着皇太孙,去了一趟南疆,对地缘政治提前有了一些心得。

    孔彦缙却一如既往的,脸上带着些迷茫。

    他不懂,何为地缘政治,更不要说这节课上,皇太孙说的那些道理,究竟是何意思。

    “听懂了吗?”于谦小声的问了一句。

    “没……”孔彦缙摇摇头,显得有些郁郁。

    于谦瞧了一眼,正在黑板上,写着总结的皇太孙,偷摸开口道:“因地理和政权制度,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政治格局。草原不宜耕种,而草长马肥,则人人善骑,攻伐迅猛。中原耕种,择地安家,则需固守一方,每每御敌。大概,可以如此理解……”

    地理因素,决定政治格局,政治格局决定了社会状态。

    孔彦缙有些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前面讲台上,已经传来了粉笔敲击黑板的声音。

    “不进则退,御敌与千里之外!”

    黑板上,整齐的十一个字板书,皆有斗大。

    朱瞻基沉声重复了一遍,目视眼前的数十个孩子,目光如炬,灌输着自己希望的结果:“边疆界线,非是底线。国朝之稳定,则边疆藩属必势弱。强则生斗,则民不安。以边疆界线为底线,控弦千里之地,以军备制造缓冲之地,则民安。”

    朱瞻基的言论,很激进。

    同样,在如今看来,是不可取的。

    若是按照这样的道理,将如今大明的边境,向外扩张千里……

    不!

    哪怕是数百里,若要耗费的人力、物力,都将是海量的。

    台下的孩子们,似懂非懂的点着头。

    至少,他们知道了,要御敌于外的道理,这节课便算是成功的。

    只听朱瞻基接着说:“有个问题,你们认为,如今之大明大不大?物产丰不丰富?”

    孩子们的心是很小的。

    几乎,过半数的人,立即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言称大明很大,物产丰富。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么多年连应天都没有走完,足以说明大明之大。他们学习于此,却能得到数不尽的东西享用,自然是物产丰富的。

    就连最后的孔彦缙,也几乎是要点头表示同意。

    这是属于儒家的传统观念。

    正是因为有了中原之地大物博,才有了无数的鼎盛王朝出现。

    但是最近养成的习惯,让孔彦缙忍住了表态,静静的看着讲台上,并不比自己大多少的皇太孙。

    只见朱瞻基摇摇头,笑着道:“要我说,大明并不大!甚至很小!”

    台下,随即响起一片吃惊声。

    孩子们都很配合。

    纷纷露出好奇的目光,想要知道,这个不大,到底是因为什么。

    “大明的百姓,缺不缺粮食?我想是缺的!”

    “大明缺不缺黄铜?自然也是缺的!”

    “大明缺不缺金银?更加的缺!”

    “若真是人人有肉吃,人人穿绫罗,那个时候才可以说,大明已经足够大了。”

    “但是现在,大明一点也不大!”

    孩子们,露出了一些明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