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且在大明旬报上,最近连着两期,都在讨论新式水泥路的优势,以及向大众灌输基础建设的优点。 眼下,户部官仓里也有两百万两银子。 第一批三万名俘虏,也在路上了。 新式水泥路的建造,近乎已成定局。 但身为内阁首辅,胡广需要知道,做好这件事情,朝廷到底要下多大的力气。 总不能,像前隋一般。 河挖好了。 天下没了。 大明不是前隋,是要千秋万代的。 身为内阁首辅,胡广有责任,维护大明的长治久安。 宋礼笑了笑,很是轻松:“方略快要出来了,按照先前的推断。重头是在人力、原料上,但有南疆那边的支援,便少了一半的压力。而水泥是用石材烧制的,同样几无成本。” 胡广满意点头。 朝廷里的大小官员,他身为首辅大抵都是清楚的。 宋礼是个能臣,他既然说耗费不多,那便不会多到哪里去。 正是这时,有小官从外面走了进来。 是都察院的人。 他到了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身后,俯身低头,小声私语。 少顷,都御史刘观目光一凝。 他抬头,眼神之中有些忧虑,看向首辅。 …… 恰是此时。 从殿外,数量众多的老翁老妪,在宫中太监们的带领下,鱼贯而入。 他们穿着满绣福寿字样的新衣,脸上带着激动和热切。 在太监们的指引下,到了安排好的位置上。 胡广等人,不由的回头看向御座。 皇帝依旧没有了! 按照流程来说,皇帝和城中高寿老人们交谈完之后,该是一同出场的。 现在皇帝没有来,则说明,皇帝还另有要事在办。 胡广当即回头,看向都察院都御史刘观。 “出什么事了?” 首辅发问,脸上满是忧虑的刘观,不由一叹:“千防万防,怎么也没有想到,我都察院里,竟然有人挑了今天这个日子,入宫上奏陛下,似是要弹劾汉王与赵王二位……” 蠢货! 既然选在今天弹劾宗室的两位亲王! 在场的人,纷纷在心中怒骂。 这样干,岂不是故意撩拨皇帝的火气嘛! 愚蠢! 次辅杨荣当即发问:“可知是为何事弹劾?” 都御史刘观无奈的摇摇头:“若是知道还好,可眼前就是什么都不知道,才是最急人的……” 首辅胡广,一时间只觉得头疼不已,不由伸手扶额,闭目沉思。 众人也没了谈话的心情,各自安静下来,只等着皇帝最终的到来。 …… 时间回拨到一刻钟前。 偏殿之内。 皇帝与城中高寿老人们,相谈甚欢。 古往今来,长寿者都被统治者所喜爱。 因为这表明着,天下太平。 唯有太平,人才能活的更加久远。 所以,这是无可争议,活生生的帝王功绩。 朱棣与老人们拉着家常,所谈的无非是家里有多少人,儿女如何,子孙如何,又生活的怎么样,对朝廷有没有什么希望和期盼。 老人们便整体的回答着,现在过得很好,都能吃得饱。 于是,君民同欢。 少顷。 殿门外有太监走了进来,小声的说了一句。 不多时,山东监察御史步入殿内。 到了皇帝面前,山东监察御史便立即跪拜下来。 “臣弹劾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 皇帝的脸当即就阴沉了下来,挥挥手,要人将长寿老人们带到正殿之中。 等到老人们都走光后,朱棣幽幽开口:“你叫什么名字?” 山东有监察御史十人。 可是,皇帝很有可能,会一直记得跟随在他身边征战沙场的,某个普通官兵的名字。 “臣单兴言,洪武年间进士。”山东监察御史单兴言回道。 “你要弹劾朱高煦、朱高燧二人?”朱棣的脸色有些难看。 单兴言稍稍抬头,看到皇帝黑压压一片的脸色,赶忙再次低下头:“臣闻听,此次重阳宴,非是内府出钱,而是汉王与赵王商议,去户部讨要五万两所得而操办。汉王尚为监国之时,借口重阳宴,耗费国库钱粮。今日宫中之重阳宴,亦不过数百人,岂有耗费五万两之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