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作家是一些天然不满足的人,他们对故乡的粗鄙一定是深恶痛绝的。虚荣心是成为作家的首要条件,因此任何作家必然是要离家出走的。 所以,鲁迅说:伟人往往不容于故乡。 更何况,主人公的作品属于乡土派… 所以,拿了奖之后,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在你的里,家乡人民的形象都那么丑陋 给他扣上‘靠诋毁自己的同胞来发财‘的‘叛徒’的罪名。 描绘黑暗面=诋毁。 类似的逻辑,在世界各地屡试不爽。 回到故乡的他,遇到了一系列不可控的事情,而且乡民们对文学根本不感兴趣,只是理所当然的想从他身上谋取利益… 电影里特意安排了男主角三天里做了三次讲座; 第一次,人满为患,大家抱着看熊猫一样的心情,要来听听这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会带来什么新世界的资讯; 到了第二次,人已经少了一半,艺术家协会的会长冲进来,手里拿着一堆散发印着男主角片段的传单:“大家看看,这个人就是通过诋毁自己的故乡,来讨好整个欧洲!” 第三次,则是准备离开,整个讲座现场只剩下了5个人… 其实,如果沉旭东够胆量的话,可以写一点上面定调子的剧情。 毕竟,在中国,舆论的力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男主角回到故乡后,一些人对他的态度… 比如录制节目,主持人按流程问了男主两个问题,在听到回答后,却并没有要与之交流的意思,径直就打起了广告——比起你,我更关心我的广告。 其他人呢——比起你本人,你的作品,我更关注你作为全球有名的学者的身份。 他们给出了小县城所能给出的最高礼遇,他们调动了镇上的消防车让他游行示街,风光无限;他们搜集这位“密东县的儿子”童年的照片剪辑成片,在欢迎仪式上放映;他们为他建造个人凋塑… 事实上,只是诺奖得住的身份被镇上的居民热情款待了,男主丹尼并没有。 人们从来不聊他的作品,不关心他本人。 大家要的只要有诺奖得主这个名号,名号下的人是丹尼也可以,是尼丹也无所谓。 甚至这些热情款待中,还夹杂着私欲。 迷妹投怀送抱,希望男主能带她离开; 父子找到男主,希望男主能出钱帮他们买轮椅; 发小在饭桌上,生硬地和男主前女友秀了一拨恩爱,转身就去酒吧撩妹; 因为没能遵守小镇的人情规矩,男主作为诺奖得主的凋像,也被人泼了红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