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天赋拉满的我,下次还填非常简单正文卷227、李月明,乃此世之神人也!当初李月明之所以选择北冰河镇作为星月军的初始发展位置,就是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决定的,北冰河镇除了靠近极寒雪山,导致气候有些寒冷之外,其他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无论是汛期还是枯水期,北冰河都是一条相对来说比较温和的河流,毕竟天气热或者冷,都无法影响到极寒雪山当中的气温。 北冰河从极寒雪山流淌而下,初始流经大周东北土地,紧接着再越过大周的国境线淌入大齐境内,最终汇入千里之外的入海口。 这是一条天然的屏障,进可攻退可守,能够为北冰河镇提供发展的基础优势。 而现如今,星月军实际上统治了西北两地之后,北冰河镇这个位置的好处就更加凸显出来了。 从战略意义上来看,如果北冰河镇的实力足够强大,便可以顺流而下开着战船绕过东北裕王一系把手的关隘直接进攻大周东北区域。 从地缘来看,北冰河镇往西眺望镇西关,往北扼守十万大山,往南距离北地十二城不远不近,正好处在可以统领,但却又不至于能够轻易遭到大周进攻的范围内。 也正因如此,当初大周率领数量众多的士卒绞杀星月军的时候才会因为补给线拉得太长,从而被星月军特种部队截断粮道。 大周王历7865年,第二个十年计划结束之后的第三年。 密密麻麻的房屋沿着蜿蜒而下的北冰河镇星罗棋布,现如今单一个北冰河镇的人口就已经逼近了两百万,已然成为了西北两地当之无愧的最大城池。 现如今,星月军以及北冰河镇可谓是人才济济,学习了简单知识的民众们全都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平日里农忙结束后都会抽一些时间来学堂里听课。 喧闹的人潮让北冰河镇显得格外热闹。 李月明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看着脚下满脸喜庆之色的人群,脸上却没有多少兴奋的神色。 ——倒不是因为他不开心,而是因为他深切知道越是膨胀的时候就越得谦虚谨慎小心为上。 现如今,天下遍地都是狼烟。 大周已经在东北疆域上和有心问鼎中原的大齐干起来了。 双方之间最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小打小闹互相试探。 毕竟无论是大齐还是大周,都已经很多年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了。 必须得给双方将领和士卒们一个接受适应战争节奏的过程,可随着战争的不断激化,大周和大齐之间的战争也随之变得愈发激烈起来。 大明和大宋之间经历了几场啼笑皆非的战争后,很快又重新回到了谈判桌,大宋主动表示每年向大明进贡金银,大明君臣商量了一阵,觉得活着的大宋比死了的大宋更好。 因此决定暂时休战,原本已经从战争中获得了足够多利益的大明原本准备好好休养生息,可没想到转过头又同边境线的大唐起了冲突。 这会儿大明和大唐之间也同样打的不可开交。 六国当中已经有四国深陷于战火。 其他两个还算安稳的国家里,大宋的骨头比较软,靠孝敬大明金银财宝才得以幸免于难。而大秦则因为兵强马壮而无所畏惧。 正常情况下,大秦没有率先去招惹其他国家就已经足够其他国家烧香拜佛了,自然还没有哪个国家敢不开眼去招惹全胜状态下的大秦。 按照李月明的判断,大秦这些年应该也将从大周掳掠的财报消化完毕了。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年恐怕也会再次出现在六国的舞台上,并且在其中承担一个所有国家都无法忽视的角色。 现在就看这个倒霉蛋该落到哪个国家头顶上了。 大周王历7868年,原本动荡无比的时局出现了极大的变化。 大明和大唐之间的战争还没打出一个结果,却没想原本一直都在休养生息的大秦消化完了几年前攻破大周之后的收获。 愈发受到战争激励的大秦百万虎狼之师从南面关隘进攻了大唐,打的旗号是报当初举兵进犯大秦腹部的仇。 可实际上其实就是大秦看准了大明和大唐之间战争打的逐渐火热的时候,站出来想捡个便宜而已。毕竟当初在大周国内掳掠的众多金银可是让不少秦国士卒尝到了战争的甜美滋味。 浩荡的秦军一鼓作气击溃了大唐陈列在南疆的士卒,打了大唐一个措手不及。 无论是大明还是大秦,军事实力都是非常强悍的,腹背两线受敌的大唐很快就支撑不住,走投无路之下向大周发了求救信。 大周刚开始作壁上观同样打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心思。 可没想到转眼间大唐就被大明和大秦围攻。 短短几年就丢了上千里土地,眼见就快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原本还在冷眼旁观的大周立刻就急了。 要知道大周之所以能够抵御大秦的进攻,国土西南侧的大唐是至关重要的盟友。 如果不是大唐一直处在大秦南边牵制着秦军不敢倾巢而出,这会儿大周还在不在都两说呢。 如果大秦和大明将大唐瓜分,那么大周的处境毫无疑问就会十分尴尬,说不定下一个就是被兼并的对象。 因此,眼看大唐腹背受敌,哪怕大周还在同东北方向的大齐开战,也咬着牙支援了不少力量过去,暂且勉强保住了大唐不被秦、明二军彻底吞并。 这条消息一出。 顿时天下沸腾,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各国局势的急剧变化。 短短几十年时间而已,六国之间的战争烈度就已经达到了足以让一个鼎盛国家陷入生死存亡境地的程度,这是以往很多年都从未有过的。 再回想起过去几年喧嚣尘上的六国统一论,很多人现如今都越来越感觉到一种名叫天命的东西似乎正在降临。 战争的硝烟席卷了一切,整个大地都在为之颤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