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赵云见拓跋邻目光不善,手已经抵在了腰间佩剑之上。随时准备发难。 拓跋邻紧紧地盯着司马懿,目光如鹰,司马懿却丝毫不害怕,“汉使可愿入我部?” “大汗说笑了,我不会是陛下帐下一侍读,不堪大用啊。” 司马懿一拱手,缓缓说道。 “侍读?如你这般的侍读,大汉天子还有多少?” “算上鸿文学宫在读之士,少说也有不下三千之数。” 拓跋邻闻言,眼睛缓缓睁大,一种释然的感觉一闪而过,“大汉未失其鹿,天子陛下所言不差。” “我部可以同意大汉的通商,唯独只有一个要求,请大汉天子在我部设立学馆,教我族人文事之能,汉使可否同意?” 拓跋邻说出这段话,仿佛是用尽了自己纵横草原数十年的豪气。他并不是对汉朝低头,而是对汉朝的文脉低头。 有时候同时代文明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人类和黑猩猩的差距都大。 征战数十载的拓跋邻深刻地体会到了政体、制度的重要性,这就如同他们草原人对长生天的信仰一样。 以单纯的信仰来掌控治下生民的时代,已经到了尾声,若想要大出天下,统一草原上的鲜卑部族,只能接受更先进的治理方法和管理制度。 司马懿闻言,久久不语,似是在为难。 “汉使可有难处?” “大汗,我大汉可教你部鲜卑耕地、文化、制度,以及儒家的理念,但如此国之重器岂能轻授?” “大汗若不出一些等价的东西,只怕陛下答应,朝中大臣也难应允……” 司马懿还未说完,便被拓跋邻挥手打断,“大汉天子想要什么?” “忠诚,以及必须要时刻的协助。” 司马懿言简意赅,拓跋邻却心领神会。 “幽州的刘虞对吗?大汉天子不希望袁绍那么快解决幽州战事。那刘虞即便有乌桓相助,也难敌袁绍大军。” “汉使的要求是否过分了一些?若是我不答应援助,岂非入了大汉与袁绍争斗的泥沼?” 从这里开始,赵云已经觉得有些听不明白了,明明再说并州的事情,怎么又聊到了幽州去? 但司马懿依旧镇定自若,“大汗也可乘此机会,吞并乌桓部,你们两部本就同根一脉,如此一来岂不是顺理成章?” “壮我鲜卑,于大汉有何好处?” “大汗又说错了,前番邻居之比,便是好处,若是大汗愿意为我大汉恪守北方,壮大又有何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