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家书抵万金【6k】-《天下第一逆贼》


    第(2/3)页

    滔天的恩宠啊!

    跪在地上的杨安平等徽州官员,心中一片升腾。

    朱瞻基无奈,只得是双手抱拳,躬身弯腰,做足礼仪。

    宦官这时候,方才缓缓开口。

    这等明发存档的旨意,内容写得很多,咬文嚼字,规格贴合。

    但等宦官念完,众人也差不多便知晓了上面的意思。

    大致有二。

    其一,朝廷很震惊,也很愤怒。没有想到,徽州府地方竟然腐败至此,百姓几乎是民不聊生。

    赋税瘫痪,官吏勾结,官商勾结,剥削百姓。

    所以圣贤明德公正严明的皇帝陛下,在愤怒之余,不忘解救他在徽州的子民。

    在当朝皇太子的谏言下,徽州府自此全面革新,誓要破除一切宵小,还地方百姓一个明明白白的世道。

    徽州府一应官员任免、税赋征收、徭役派遣、卫所操练调派、商贾行商诸般事宜,交由皇太子亲自操办。

    皇太子,加巡抚徽州府之职。

    发现任何宵小之辈,严惩不贷。

    到这里,这其一便算是完结。

    但总的意思,就是朱瞻基心心念念的试点革新,算是定下来了。

    至于其二。

    同样是皇帝很震怒,痛斥皇太孙手段残暴,心性不稳,未得宽仁之心。

    然而,圣明的皇帝陛下,是爱护他的子民的。虽然徽州地方氏族多有不义之举,但也是忠心为国的。

    所以,皇帝就让这些犯事的地方氏族,都举族分家,迁往九边,赐下不少的草原耕地,以安抚人心。

    至于做错了事的皇太孙,自己滚去江西柳州府,去那边和成军不久的幼军卫,一起操练到什么时候懂得收敛为止。

    到这,旨意才算是彻底完结。

    而这第二点,其实明白人都能看得出。

    皇帝对徽州地方氏族的处治,除了没有杀了他们以外,便已经是给出了最重的惩罚。

    举族分家迁往九边?

    连家都分了,还能成气候?还是去九边,赐的还是草地?

    这几乎是将徽州氏族赖以生存的一切,都给统统剥除,将他们的脊梁骨都给打断了。

    不过,怎么说皇帝还是善良的。

    至少没有盛怒之下,要了他们的性命不是?

    也是因此,准备为这些氏族说亲的朝堂清流,很是机智的闭上了嘴,将准备好的话全都咽进肚子里。

    而对于将皇太孙赶到柳州府。

    这件事,算得上是永乐十四年,朝廷里最大的喜事了。

    少了皇太孙的应天城,才是真正的应天城!

    于是,朝堂上当时便有众人官员,纷纷拍起他们最敬爱的皇帝的马屁来。

    至于让皇太子全权负责徽州府,试点革新。

    虽然需要警惕,皇帝会将此事扩大化。

    但他们目前也不算太过担心。

    毕竟,这事还不是落在了最是仁厚的皇太子手上?

    再怎么样,也还是能让人活下去的。

    他们在徽州府的好友,死不了了,至于去哪里,那就不关他们的事了。

    都不用死了,你们还能指望我们做什么?

    烦人的皇太孙也要远去柳州,少了皇太孙整日里惹是生非,他们也算是能过个安稳年了。

    除了军方,最近借着轮值内阁的机会,隐隐有将兵部打压下去的意思外。

    大明朝的朝堂上,可谓是一片祥和,皆大欢喜。

    圣旨念完,宦官又赶忙将朱瞻基搀扶着站直身子。

    他从怀里掏出两份信,递到太孙手上:“陛下还是宠爱您的,这次陛下是怕您在这边做的事情,太过扎眼。

    怕吓到了朝廷里的那些个假仁假义的货色,所以才让你去柳州避避风头的。

    而且眼看着就要入冬了,您去南边权当是游玩些时日。

    陛下也说了,知道你不安分,让你在南边可劲的耍。陛下觉得,您在南边就算是出了天大的事情,相信不用他撑腰,现在的五军都督府,就会给您办妥当了。

    等过完年,开了春,江南正好的时节,您再回来。

    这两封信,算是家书。

    一份是东宫里的。

    一份是三宝太监的。

    都说是,您看了后,务必给个准信,奴才也好回去的时候给带上。”

    这是从北平一起南下的,昔日燕王府老宦官。

    朱瞻基露出亲近,拦着对方的肩膀:“一路跋涉不易,你先去歇歇。稳稳的住上两日,等我这边处理完徽州府的事情,将回信写好,你再带着回去。”

    宦官连忙点头应是,在杨安平等人的指引下自去歇息。

    临窗书桌前。

    年轻的于谦,正在烹煮着一壶清茶。

    茶叶在沸腾的山泉水中,不断的升腾翻转,如梦如幻。

    一团团的浅白水汽,从壶嘴前仆后继,争先恐后的钻出来。

    水壶开始嘶鸣,发出尖锐的呐喊声。

    于谦提壶,到处一注金黄茶汤,灌入两只青花白釉,底书永乐年制浅盏之中。

    此乃内府所出。

    若是往后推上几百年,在那松江府的黄埔之上,定然能换来几套私宅别院。
    第(2/3)页